首页 > 综合 > 正文

【播资讯】这个小山村 一年迎客20多万人

2023-02-15 16:12:17来源:金台资讯  

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。位于安庆市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的杨亭村,曾兴于林也困于林。

由于乱砍滥伐,这里的青山一度成了光秃秃的荒山。林长制改革让这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,村里蹚出了一条不砍树、能致富的新路子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眼下,这个小山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。环境美了,村子富了,村民乐了……当地如何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,做“活”林文章?记者近日来此一探究竟。

“不在山上砍一棵树,见缝插绿,四季有景”

——压实林长责任,持之以恒增绿

群山连绵,满目翠绿。走进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,只见青山绿树间散落着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,路边的红梅花开得正艳,充满着盎然生机。

“我每天都要去林子里转转,这样心里才踏实。”2月10日一大早,杨亭村党委书记、村级林长杨江勤像往常一样穿上胶鞋,带上一根木棒,便开车往山里赶。今年55岁的老杨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,做事干练,在村里多年,他见证着杨亭村一点一滴的变化。

“现在环境好了,野猪、蛇等野生动物也多了,带根木棒既能防身,还能当登山杖。”车开到密林前,他停好车,便徒步钻进大山深处。他巡护的大烟冲山有2000多亩,这样的巡林是他日常工作之一。

早上7点多上山,走上一个半小时,他瞧得格外细。“过去山里可没这么多树。”杨江勤边走边对记者说。

“过去谁家缺钱了,就上山砍几棵树,几百元进账。”老杨印象深刻,上世纪90年代,一些村民靠砍树增收。“村里的山大多是自留山,每到下半年,村民就会上山砍树,当时也没人管。”他告诉记者,加上松材线虫病导致山上马尾松大面积枯死,造成山头光秃秃的,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。

一场改革让杨亭村闯出不砍树、能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
2017年,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,建立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林长责任制体系。杨江勤由此多了一个头衔:林长。

安庆市不但积极推行林长制,还利用信息化手段,压实每名林长的责任,并规定每个行政村都有年度绿化任务。“既然当了林长,总得做出点成绩。”作为全市首批村级林长,老杨顿时感到压力。

此后,每年到开春,杨江勤就会带着村民,扛着铁锹、树苗等,再备上些干粮上山种树。“种树可是个技术活!”杨亭村的山场山石裸露、土层稀薄,没刨几下,双手就会被震得生疼。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,每次选择植树区域及树种前,他都会向林业部门请教。几年下来,杨江勤对常见树种的生长特点了如指掌。

在杨江勤带领下,村民挖石填土、挑水上山,6年间种下松树、枫树、柏树等一大批树苗。而且,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、渠道旁、村道边,也都种上了桂花树、樱花树、桃树等。“等天气暖和了,我们今年还要种一批树苗,确保每年村里植树不少于5000棵。”老杨坚定地说。

“不在山上砍一棵树,见缝插绿,四季有景。”杨亭村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扎实保护好生态环境,通过多年生态治理,提质补植,增绿增量,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58.66%。这个小山村先后获得“国家森林乡村”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“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”和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等荣誉称号。

杨江勤告诉记者,村里还结合实际,探索出符合山区发展的新模式:即在山顶上“戴帽”——加大公益林、防护林保护力度,对大树、名贵稀有树木挂牌保护;在山腰上“穿衣”——种植经果林(茶叶、杨梅、蓝莓、油茶等)、观光林;在山脚下“套靴”——主干道沿线、自然村庄栽种银杏、红枫、红梅、桂花、樱花、红叶石楠、广玉兰等名贵苗木,让乡村田园四季有景。

“村里环境变美了,一年四季都是绿色,来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。”村民杨爱香笑着说。

“全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。”杨江勤说。

“巡山护林,我也要出把力”

——构建网格化管理机制,把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

增了绿,接下来就是护绿、管绿。

“现在是森林防火关键时期,一定要守护好进山入口,确保火种不上山、火源不入林。”2月9日下午,在邱桥卡口处,杨江勤再三嘱咐护林员汪锡友做好日常防火工作,尤其是清明节快到了,更要加强防火意识。

记者见到卡点处设置了“防火码”和语音提示喇叭,进山游客须扫“防火码”才能进入。“我每天守在这里,负责游客扫码、登记,收缴打火机等易燃物品。”汪锡友表示,随着上山游客增多,防火压力也剧增,村里的4名网格片长和12名护林员每天轮流值守,筑牢防火安全屏障。

林长制改革从哪入手?杨江勤认为管护好资源是根本。在一次村“两委”会议上,他提议建立村组林长制网格化管理机制,没想到大家都举手赞成。有村民组长当场表态:“巡山护林,我也要出把力!”

“一正三副”4名村级林长担任网格片长,33个村民组长任各组网格长,另设5处护林卡点、7处视频管控点,配置12名护林员,这形成了村里的林业资源管护网。“我们细化任务,明确分工,谁包保谁负责,谁失责必追责。”杨江勤说,村组网格体系覆盖辖区每个角落,与“一林一技”“一林一员”“一林一警”无缝对接,聚焦责任担当,常抓常管,着力在管绿、护绿上下功夫。

“过去发现有盗采映山红的,我们都找林业站。现在除了给林业站打电话举报,还发动群众齐心协力,共同守好这片山林。”杨江勤说。

在基层治理中,村规民约也是一项有力约束。杨亭村把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,引导村民严格执行“四个严禁、四个一律”:严禁乱采滥伐,严禁开山挖山,严禁私埋乱葬,严禁携带明火上山;古树、名木、大树、珍稀树种一律挂牌保护,所有山场一律封山育林,携带明火上山一律处罚,村干包保失职一律问责。

顺着一条弯曲的柏油路,记者来到村子东头。一棵树龄150年的枫香树,树干粗大,苍劲挺拔。标牌上写着树名、树龄、习性、保护级别和管护单位。“大家已经养成了保护花草树木习惯,如果有人破坏古树,村民会第一时间上前制止,并得到信用积分激励。”杨江勤说,像这样的挂牌古树村里还有20多棵,并有专人负责看管。

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,该村把人居环境整治、生态保护、乡风文明纳入信用积分评比细则,做到生态保护有章可约、有信可用,让村民在保护生态上形成思想上认同、行动上自觉。

在该村生态美超市,牙膏、食用油、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摆满货架,村民正在将手中的积分兑换成商品。参加森林防火、人居环境整治、举报野外用火等均有积分奖励。村民杨金荣用60积分兑换了一个水瓶和一盒牙膏后高兴地说:“保护生态环境不仅美化了家园,还可以获得积分兑换商品,真好!”

“当好林长,护好生态,还要盘活林业资源,让百姓致富”

——招引7家农林企业,壮大村集体经济

林长制的最终落脚点是用绿、活绿,发挥林业经济效益。

山美了,景美了,杨江勤开始琢磨怎样让绿水青山转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将杨亭村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。

“当好林长,护好生态,还要盘活林业资源,让百姓致富。”谋定而后动,杨江勤带领村班子打出“组合拳”。

如何致富?首先要壮大村集体经济。走进龙山生态茶园,一垄垄茶树上,刚露出的新芽散发出淡淡清香。

“下个月就可以采摘了。”老杨告诉记者,该村现有集体林场2700亩,经过多年发展,林场茶园从过去不足30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亩,产值从几千元增长到百万元,每年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,劳务收入超过50万元。

在一片茂密的山茶林里,10多个工人正在进行野茶抚育。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镰刀,清理着树下的藤蔓杂灌。“我们每天早上7点准时来到山上,主要负责清理杂灌和给茶树施肥,虽然辛苦,但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,很满足。”正在干活的汪荣保对记者说。

“野茶一般抚育两三年就可以看到成效,品质好,价格高,是普通茶叶价格的两倍。”老杨告诉记者,通过低效林改造,今年村里准备抚育野茶200亩,种植百合40多亩,开发百合观赏、食用、药用价值,新辟集体经济增长点。
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“我们以茶产业为主导,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,打造‘龙山野茶’品牌,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0万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00元,今年再加把劲,争取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。”老杨信心满满地说。

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,近年来杨亭村先后招引了花溪茶谷、绿丰园等7家农林企业,累计流转山场面积3600亩,主要栽种了茶叶、杨梅、蓝莓、油茶、红豆杉等经济林品种,村民通过林地流转、入股分红和劳务收入等获得多重收益。

在安徽花溪茶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园区内,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,准备种上50亩地肤草。“园区占地600亩,今年我们打算引进一批新的游乐设施进来,开发完善花卉观赏、露营基地、亲子乐园等,丰富旅游业态,重新把旅游搞起来。”公司负责人张高波表示,该公司主要从事田园综合性休闲生态林业旅游项目开发,项目以“花、果、茶、药”为主题,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科普、休闲旅游于一体,带动周边农旅企业发展。

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,各级林长给予了很大支持。”张高波介绍,过去园区内有各种电线杆200多根,杂乱无章,游客拍照都受限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在市级林长协调下,供电、电信、移动、文旅等部门现场办公,半个月内就将这些电线杆迁走了,改善了园区环境,大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。

“林长制改革助力乡村振兴,发展林业经济是重头戏。”杨江勤说,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,连续举办郁金香花展、杨梅采摘节,并结合民俗年味,举行采茶踏青、美食文化、书画展览等节庆活动,把“茶旅”“花旅”“果旅”“文旅”“康旅”有机结合起来,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。

悦客民宿的老板薛凤花年后一直忙个不停,谋划着将老厂房办公区改造,以增加客房和餐厅数量。记者走进白墙灰瓦的民宿内,两层小楼,一楼吃饭,二楼住宿。“春节期间我们的民宿生意非常火爆,一房难求。”薛凤花说,今年还将发展休闲垂钓和经果林采摘项目,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。

“这一片原来是化肥厂办公区,化肥厂关闭后,办公区就荒废了。为盘活资源,通过区级林长的‘牵线搭桥’,我们招引了这家民宿企业。目前全村有民宿20多家,真正做到了把客人留住。”杨江勤介绍,全村每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,旅游经济收益突破500万元,特色采摘收入突破400万元,留守村民劳务用工收入突破200万元。

因茶兴业,守绿生金。立足生态优先,杨亭村找准路子迈开步子,绿叶子变成了“钱袋子”,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。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,打造‘两山’理论创新基地,带动村民走好绿色发展之路,推进乡村振兴。”杨江勤说。(本报记者 汤超)

关键词: 集体经济 生态保护 绿水青山 人居环境 森林防火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推荐阅读